陈忠教授/吴挺竹教授团队在电子科学、半导体技术领域取得重要进展发表于著名期刊《IEEE TRANSACTIONS ON ELECTRON DEVICES》

发布时间:2025-02-28    浏览次数:

近日,电子科学与技术学院陈忠教授/吴挺竹教授团队在电子科学、半导体技术领域取得重要进展,相关成果以“Impacts of p-AlGaN Electron Blocking Layer for the Performance of Low Current Injected Green GaN-Based Micro-LEDs”为题发表于著名期刊《IEEE TRANSACTIONS ON ELECTRON DEVICES》上。

文章研究了p-AlGaN电子阻挡层(EBL)对低电流注入绿色GaN基微发光二极管(µ-LED)性能的影响。有和没有EBLµ-LED的峰值外量子效率(EQE)对应的电流密度分别为0.830.5 A/cm2。此外,利用ABC + f(n)模型分析了这些器件中的相关载流子输运机制。波长位移表明,在没有p-AlGaN EBLµ-LED中存在较弱的量子受限stark效应。模拟和分析了多量子阱(MQWs)/EBLMQWs/p-GaN界面上的带弯曲、空穴注入和电子约束等极化诱导现象,并通过拉曼和X射线衍射互向空间映射(XRD-RSM)验证了去除p-AlGaN EBL可以改善绿色InGaN/GaN MQWs的晶体质量。此外,表面温度分布结果表明,去除p-AlGaN EBL也可以改善低电流注入条件下的绿色µ-LED的热性能。


1 (a) 有和没有 EBLµ-LED外延结构示意图和TEM, (b) µ- LED结构。


有和没有EBLµ- led(a) I-V(b) EQE特性。


3 (a)模拟空间电荷分布, (b)(c)能带图, (d)(e)空穴和电子浓度, (f) 有和没有EBLµ-LED的辐射复合率。

 

在这项工作中,研究人员制作并分析了有和没有p-AlGaN EBL的低电流注入绿色µ-LED的光电性能。I−V特性表明,去除p-AlGaN EBL后,在大电流注入条件下,泄漏电流较低,电阻相对较小。与有EBL µ-LED相比,去除p-AlGaN EBL后,EQE提高了7.5%,利用ABC + f (n)模型和EL波长移对EQE的拟合结果表明,没有电子阻挡层的µ-LED的缺陷密度更小,量子受限stark效应减弱。并且测得的表面温度分布结果表明去除p-AlGaN EBL可以改善低电流注入µ-LED的热性能。这项研究为提高低电流注入绿色GaNµ-LED的效率和性能提供了重要参考。

 

厦门大学为该文章的第一署名单位,该项研究工作是在陈忠教授与吴挺竹教授共同指导下完成,21级博士研究生赖昭序为论文第一作者。研究工作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、福建省杰出青年基金、福建省科技计划区域发展项目和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等资助。


(文稿图片:张煜昊;校核:郭自泉)